校区新闻
-
04/172025
民族歌剧《侨批》中大珠海校区专场圆满落幕
2025年4月13日,珠海原创民族歌剧表演《侨批》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音乐厅的两场演出均圆满落幕。随着舞台灯光渐暗,现场观众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致敬这段跨越百年的华侨精神史诗。舞台之上:泛黄信笺化作生命长歌 音乐厅内,暖光勾勒出演员捧侨批的剪影,珠海民族管弦乐团的丝竹声如诉衷肠,在素幕光影中交织出侨批里的生死信诺与跨洋悲欢,让满场观众随剧情揪心、屏息。华工梁诚如(王拜 饰)临终前攥紧“救女批”的挣扎、梁董氏(李步凡 饰)悬梁时颤抖的指尖、唐有信(董斌 饰)抵押凤冠霞帔时红着眼眶却挺直的脊背……一个个细腻的表演瞬间,让历史课本上的“侨批”化作有血有肉的生命叙事。 尤为震撼的是“梁董氏被迫卖女偿债”的场面:舞台上,梁董氏身着素旧衣衫,身影微微佝偻,每一寸姿态都浸满了无奈与悲怆;女儿梁彩云神情悲戚,眼中透着无助与哀痛,似在抗拒这残酷的现实却又无从挣脱。传统乐器交织出的旋律仿佛也在为这对母女的遭遇而哀鸣,整个场景弥漫着压抑而悲痛的氛围,将梁董氏被迫卖女偿债的无奈与悲怆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动容。音符之间:岭南音韵奏响时代共鸣 作曲家孟卫东以广东音乐为骨,潮剧拖腔与客家山歌的呜咽贯穿全剧。高胡奏出的思乡曲流淌在梁董氏的独白里,三弦的铿锵在“批在人在”的誓言中迸发力量,咸水歌与南音的片段化作侨工们的劳作号子,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学子直呼“听见了祖辈的声音”。幕后纪实:一封“侨批”的三年打磨 从2023年采风侨乡博物馆到2025年湾区高校巡演,《侨批》团队收集、参考上百封真实侨批、反复研磨侨民历史真实影像资料:主演李步凡为演活梁董氏,曾在排练厅反复练习“悬梁”肢体语言,“每根手指都要传达出母亲的绝望与不甘”;董斌为呈现唐有信的“克制隐忍”,特意研究老照片中侨批局掌柜的仪态,“那个年代的‘诚信’,藏在挺直的腰板和红透的眼眶里”。 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侨批》的每一个角色都跃然舞台,每一段故事都直击人心。精神永续:当历史照进青春 随着大湾区高校巡演的推进,《侨批》正成为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的“文化信笺”。剧中“批在人在”的生死坚守、跨越山海的深情守望,与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倡导的创新奋斗、团结协作产生了深刻共鸣。这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让我们看到民族精神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在时光长河中代代相传,从未断裂。当年轻学子们为剧中人物的命运热泪盈眶,为侨批精神心潮澎湃,这便是精神传承最生动的证明——它让历史不再是故纸堆中的遥远叙述,而是化作滋养当代人心灵的源头活水。 泛黄信笺终会在岁月中褪色,但舞台上演绎的诚信、担当、守望相助,永远焕发着青春力量。珠海演艺集团将《侨批》带入更多校园与社区,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将先辈们的精神火种播撒在新时代的土壤。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种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勇担使命。 侨批不老,精神长青。期待下次与《侨批》重逢,让更多人在音符与光影中,感受这份跨越百年的初心与坚守。编辑:卜晓彤初审:曹雁群复审:廖喜扬审核发布:陈文波
-
04/172025
大气科学学院开展气象科普与环境保护宣传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增强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3月,大气科学学院团委锚定第65个世界气象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主题,组织中大学子开展了一系列气象知识科普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在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学院志愿者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于奉献中增强本领,以实际行动彰显青年的时代担当。筑梦气象科普路,点燃童心底光——后环社区科普校园行 在阳春三月的蓬勃朝气里,科普的春风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3月7日,大气科学学院团委组织志愿者走进后环社区校园,开展了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气象科学世界的大门,引导孩子们在互动学习中,筑牢应对气象灾害的认知防线。 活动中,志愿者以互动问答的形式引领同学们进入这此气象灾害探索,现场氛围十分活跃。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深切投入到课堂中,展现出对气象知识的浓厚兴趣。 互动问答结束后,志愿者们来到教室,借助精心制作的PPT开启气象灾害知识课堂。课件中不仅有生动直观的图片展示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景象,还通过简洁的动态演示解析其形成原理。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对于天气现象的认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普服务的使命,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为营造校园良好的科普氛围贡献了青春力量。 在本次活动中,中山大学大气科普志愿服务队的相关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科学传播类)"南海大气与海洋科普"(项目编号:42442504)资助。探索气象知识,解锁越野新趣——世界气象日摆台活动 在第65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为响应“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号召,3月14日,大气科学学院风云学术中心学生社团联合大气科学学院团委、研究生会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摆台活动,将气象知识与趣味运动巧妙融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体验。 活动当日,学生工作人员精心布置了气象知识互动站点,通过设置妙趣横生的科普游戏环节,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体验。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确保活动在严谨而不失活泼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游戏主要以知识竞答为主,学生志愿者们准备了涵盖气象历史、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科技前沿等方面的问题。参与者随机抽取题目,答题过程中,若遇到难题,志愿者会给予提示,帮助同学们拓宽气象知识视野。不少同学在问答环节结束后,意犹未尽,主动向工作人员请教更多气象知识。这使得单向的知识传递变为双向的探索交流,搭建了持续学习的桥梁。 本次世界气象日摆台活动以其独特的科普形式,吸引了众多师生及教职工子女的热情参与。参与者们在充满活力的运动体验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更在寓教于乐的互动环节中收获了专业而有趣的气象知识。 风云学术中心联合学院团委与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这场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成功构建了一个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科普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我们将专业气象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其真正走进校园生活,融入师生日常。展望未来,大气科学学院团委将进一步联合学生社团组织,持续推出更多元化、更具创意的科普活动,致力于提升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索精神。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智慧碰撞,在探索气象科学的道路上携手同行!践行分类新时尚,点亮社区新绿芒——后环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行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垃圾分类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3月22日,大气科学学院团委组织志愿者奔赴后环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将分类理念播撒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助力社区居民迈向绿色生活新征程。 活动中,志愿者们以饱满的热情,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他们手持精心制作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主动向居民们递上这份“绿色指南”。每一本手册,都凝聚着志愿者们的心血,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为居民们提供了清晰直观的学习资料。 在宣传过程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面对居民们提出的疑问,志愿者们总是耐心倾听,微笑解答,现场演示如何对各类垃圾进行准确分类,让居民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志愿者们采取了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对于老年人,志愿者们放慢语速,确保他们能够听得明白;对于小朋友们,志愿者们则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次后环社区垃圾分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社区居民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更在社区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氛围。中山大学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服务精神,为社区的绿色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编辑:卜晓彤初审:曹雁群复审:廖喜扬审核:陈文波
-
04/162025
中国科学院学部“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珠海召开
2025年3月30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9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召开,主题为“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陈大可院士,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厦门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国内相关领域28家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戴民汉院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陈大可院士、朴世龙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安排了3个主题评述报告和19个中心议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戴永久、朴世龙、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分别主持了学术报告环节。 陈大可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围绕推动海洋观测与研究的智能化进程展开,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驱动传统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出具有巨大潜力的人工智能海洋学。智能无人组网观测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既可突破海洋科学前沿研究瓶颈,又能为实际问题提供高效智慧解决方案。 朴世龙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聚焦非CO2温室气体,提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点正逐渐从CO2转向非CO2温室气体(如CH4、N2O),但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及排放时空格局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全球排放空间测算和减排方案制定困难。亟需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机制、提升核算精度,明确我国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为科学规划减排路径提供支撑。 戴民汉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聚焦气候与海洋系统的深层关联,揭示碳循环与气候的多尺度互馈机制,强调海洋动力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和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都可能面临突变风险。针对海岸带这一陆海交互敏感区,系统剖析其受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与人类活动叠加冲击引发的生态退化、土地格局剧变及灾害风险临界状态,提出突破复杂系统理论瓶颈、量化临界过程,是制定韧性管理策略的核心科学挑战。 在三个主题评述报告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浙江大学陈晓松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等与会院士和专家学者们先后带来精彩的中心议题报告。每个议题均设置了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演化、格局与规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实验、数据、模拟与预测技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突变风险与潜在临界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治理”四个议题进行思维碰撞,分享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前沿方向、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为积极推动我国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论、观测、评估与预测模拟等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贡献智慧。 本论坛研讨内容涵盖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数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前沿,囊括了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到复杂系统等重大科学问题探索。论坛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院士专家与青年学者,倡导构建聚焦陆海交互区学术交叉共同体,促进青年学者交流,彰显了知识融合的协同力量。论坛提出三点倡议:(1)加强海洋观测力度及智能化,推动更加协同的eDNA监测计划;(2)科学划定海洋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可持续性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的基本路径;(3)陆海统筹、生态系统演变与韧性是未来多学科交叉重要研究方向的科学共识——凝练针对海洋生态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亟需突破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瓶颈,主张融合生命过程、数理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与复杂系统解决方案,强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及与深时生态演变的融合研究,攻关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的第一性原理。编辑:郑如栩一读:林语凰初审:曹雁群复审:廖喜扬审核发布:陈文波
-
04/162025
土木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风险防控”学术研讨会
4月9日,土木工程学院基础设施运维团队和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海琴1号联合举办了“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风险防控”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韩国、俄罗斯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师生带来了关于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风险防控的精彩学术报告。研讨会由土木工程学院刘建坤教授主持。 刘建坤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国际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在开幕式上,刘建坤教授为韩国工程院院士Lee Jong-Sub教授颁发了中山大学兼职教授聘书,本次聘任为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领域引入了重要合作伙伴,更为学院相关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题报告环节,四位国际知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韩国工程院院士 Lee Jong-Sub 教授围绕“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for transportation in extreme regions”主题,深入解读了极端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下特征的探测与评估方法。Lee 教授介绍了两种新型的探测仪器,分别是集成时域反射技术的仪器化动态圆锥贯入仪(IDPT)和跨孔式动态圆锥贯入仪(CDP)。这些设备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实现精准探测,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Alexander Isakov 做了题为“Justification of design features of embankments from draining soils in the cryolithic zone using heat engineering calculations”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多年冻土区排水土壤路基的设计优化方法。Isakov 院士通过热工数值模拟分析了非稳态温度场对冻土基底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有效热导率与对流热系数的总热系数模型,并验证了双层排水土壤结构在抑制冻土退化中的关键作用。结合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东段工程案例展示了排水土壤路基在控制融沉变形、调节夏季降水热效应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寒区铁路工程的热稳定性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Evgeny Ashpiz教授围绕“Construction of embankments of the second railway track located on permafrost soils”,深入探讨了多年冻土区第二轨道建设的挑战与解决方案。Ashpiz院士基于俄罗斯铁路 2030 发展规划,解析了在既有路基旁增设第二轨道时因热扰动引发的冻土退化风险,提出通过岩石覆盖层的冷却效应实现主动降温的措施。结合三维热传导方程与气候参数校准模型,对比了不同高度路基的变形响应,论证了双侧坡面岩石覆盖层在降低冻土上限下沉中的有效性,为多轨道冻土路基的协同抗变形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进昌分享了青藏铁路冻土工程19年的宝贵经验。他基于大量监测数据,揭示了桥头路基沉降和桥梁支座位移超限等典型病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详细介绍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的治理技术体系,包括片石护坡、热棒、水平聚冷管等创新工法。通过K1401+888桥墩顶升加固、K1229路桥过渡段一体化调控技术等案例,展示了冻土工程从“被动保温”到“动态防控”的技术转型,为高寒铁路的可持续运维提供了中国方案。 互动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就寒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风险防控领域前沿议题与四位受邀专家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宽了关于极端环境工程建养的学术视野。研讨会后,受邀专家还一起参观了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对学校在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设施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学术活动不仅搭建起中-韩-俄冻土工程研究的平台,标志着土木工程学院在寒区工程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推动全球寒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Lee Jong-Sub,韩国工程院院士,高丽大学教授,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等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桩基础、冻土、基于弹性波的无损检测与评估、灌浆材料特性以及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岩土特征测试设备。 Alexander Isakov,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西伯利亚国立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冻土力学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轨道结构基础设计优化、路基性能诊断与修复技术、路基冻胀机理及防护措施,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30多项发明专利。 Ashpiz Evgeny,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铁路路基工程、路基监测与设计优化、冻胀与滑坡防治、路堤稳定性分析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在路基中的应用。获二级祖国功勋奖章、交通部建设徽章、教育部周年纪念徽章、高等职业教育荣誉工作者徽章、贝阿铁路建成纪念奖章等多项荣誉。 王进昌,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专注于青藏铁路冻土桥梁维护修复、路基病害整治及防沙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一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年中国十大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工程学科带头人称号等多项荣誉。编辑:郑如栩一读:林语凰初审:曹雁群复审:廖喜扬审核发布:陈文波
-
04/152025
哲学系(珠海)宁堂社区红色教育活动回顾
2025年3月29日,哲学系(珠海)在宁堂社区举办“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长征和夏明翰”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红色文化盛宴。当日下午两点半,活动在孩子们的满心期待中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的主讲人是哲学系(珠海)23级本科生张蕾同学,助教有杨诺、杨紫贝、李念。 在主讲人精彩讲述下,长征和夏明翰的故事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课程初始,主讲人巧妙引入,生动介绍了长征和夏明翰故事的背景与梗概,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讲述长征故事时,那些英勇事迹仿佛穿越时空,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在长征途中经历的无数次战斗,翻雪山、过草地的坚韧不拔,都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而夏明翰的故事同样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从他的人物背景,到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过程,再到英勇就义的壮烈结局及其深远影响,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夏明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互动环节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积极踊跃,纷纷举手抢答,现场充满了此起彼伏的“我知道!”。通过回答问题,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更在思考中对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有了初步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仍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故事细节,他们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深深感染,纷纷表示要向先辈们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此次活动正是一次生动实践,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将红色精神融入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故事中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力量!编辑:李鑫琪一读:简洋洋初审:曹雁群复审:廖喜扬审核发布:陈文波
公告通知
- 2025/06/18
- 2025/01/09
- 2024/05/11
- 2024/04/25
- 2024/01/08
- 2023/09/20
- 2023/09/20
- 2023/09/13
- 2023/09/12
- 2023/08/30
- 2023/08/08
- 2023/08/07